English

崛起在西部

2000-04-18 来源:光明日报 大 风 我有话说

历史进入2000年,神州大地回荡着一曲最美妙的旋律——“西部大开发”,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谈起西部人才开发,不能不谈及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硅谷”之地——陕西,而谈起民办高校就不能不谈及“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这所在黄土地上奇迹般地崛起,这所为众多国家和省、市领导人情有独钟,这所被一代有志青年深深向往、被海内外媒体倍加褒誉的“东方哈佛”。她的业绩给西部乃至全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启迪?请看这篇满载数据的报道——

一年招一个“大学”,“送子上西译”成为时尚

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继1998年秋季一次性招录了6800名新生,率先在全国迈入万人民办大学后,1999年秋季,虽面临全国“高校扩招”的严峻考验仍再度火爆,一举招录了7000名全日制住校生。其中高考“线上生”竟达4000名,攻读4年制本科者近3000名。

拥有17000名住校生(本科生近6000名)的“西译”,不仅创造了华夏民办大学“规模”之最,“招生”之最,而且使“西译”成功地实现了生源结构由“落榜生”向“线上生”和“学历层次”由3年“大专”向4年“本科”的两个“转化”。

全国十多家媒体相继以《我的心里只有你》整版报道了“西译”的招生盛况,为“西译”一年招一个“大学”的“世纪招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西译”的火爆招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西译现象”的关注和探讨。

“西译”的综合实力还引起北京师范大学的青睐。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次友好协商,北师大决定在“西译”设立“北师大西安外语教学实验基地”、“北师大专升本函授站”和“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学位函授站”。北师大副校长戴家赣专程来陕与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孙天义共同主持了挂牌仪式,陕西省副省长陈宗兴致函祝贺。随着北师大和“西译”在外语教学研究和函授方面的合作,有可能促成两校在人才开发、师资交流、师资进修、毕业生实习、外国留学生培训等方面实现“国办”与“民办”的强强联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连续10年推荐满堂红,“西译”毕业生走俏全国

世纪之交的1999年秋季,“西译”近1500名96级大专和95级本科毕业生,于毕业前的6月初就被专程来院的全国168家“三资企业”聘用了98%,创造了自86级到96级连续第11年毕业生推荐的满堂红。“当年毕业就业率为98%、其中近20%出国深造”已成为众多媒体报道“西译”的“闪光点”。

“西译”学子或以其外语优势,或以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特征,或以其就业于“三资企业”的“近水楼台”,12年来,在万名毕业生中,通过“西译”公派、企业选派或驻外、通过“托福”考试自费留学或出国劳务者近2000人。“西译”公派美国杜布克大学留学(每人享受全额奖学金)的大专生冯君、顾莉娅和余卓勇均已取得硕士学位。1993年“西译”一次送出100名在校生赴吉尔吉斯国立师范大学自费留学,开创了西北五省大规模出国留学之最。

担任哈佛大学驻京办事处翻译的“西译”毕业生张晓梅,带领美国国家教委专家来陕考察时,其流畅纯正的口语翻译能力受到省考试中心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见诸报道。“西译”91级大专毕业生何源与众多公办高校研究生竞争,被法国里昂银行聘为驻华分行行长助理。“西译”96级旅游专业大专生洪沂,1999年刚刚毕业就被上海市多家著名涉外企业争聘。1997年山西太原“可口可乐”分公司向社会公开招聘总经理秘书,应征者100余人,初录10人中有9人系本科生,复试唯“西译”94级大专生刘鹤“独中花魁”。1996年新加坡银行系统在陕招30名劳务,几经选向,方将目标全部锁定“西译”。凡社会公开招聘白领文员,在寥寥无几的被录者中,“西译”学子呈垄断之势屡屡发生。“西译”前几届闯荡沿海开发区的众多毕业生,由就业初期的“白领”文员过渡为“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者已屡见不鲜。

“西译”毕业生除在就业市场上独占鳌头外,近年来还频频出现大专生被多所普通高校破格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事情。

“西译”毕业生以质量走俏全国,为“西译”和民办高等教育赢得了荣誉。《陕西日报》头版头条“不花国家一分钱,万名学子遍神州”,就是“西译”毕业生走俏的真实写照。

“西译”为西部大开发演绎了“深圳效率”

“西译”办学12年,没花国家一分钱,没有接受社会的一分钱赞助,办学者群体没有投入一分钱,却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被三资企业争相聘用的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按生均年培养成本1万元计算,仅此一项三年制大专生就为国家节约了3亿元的教育投入。

不仅如此,“西译”还借助于民营机制、市场意识、规模效应、开拓创新与无私奉献精神,加之7年前仅以600多万元买断了“三线”内迁的大型国营企业200多亩土地和6万平方米建筑作为自有校园校舍的历史机遇,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学费收入又投建了价值近亿元的12万平方米校舍(使自有校舍达18万平方米),并投资了近亿元的教学和生活设施,为国家积累了2亿多元的校产。

创办民办学校最难解决的是校舍和教育设施。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以数百亩自有校园和近20万平方米自有校舍改写了靠租赁校舍为生的初级办学格局,以上万名毕业生、近两万名在校的住校生和自我积累数亿元校产的综合实力,登上国内民办学校峰巅。事实上,在目前的民办学校中,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自筹资金建造象样的校舍和购置大量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与此同时,“西译”还提供了2000余名专、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就业机会,先后吸引了来自全国3万名求学者的就读和10万人次家长的短期探视,按生均年消费6千余元(三年两亿元)估算,“西译”办学12年至少以5亿元学费外消费拉动和激活了一方经济,迄今已为西安地区创造了总价值10亿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陕西省委副书记范肖梅于1999年12月7日视察“西译”后所指出的“西译盘活了人才市场,盘活了国有资产,带动了一方经济,成为西部大开发中异军突起的一支生力军”,是对“西译”办学12年的中肯评价,是对新世纪的“西译”美好的祝愿!

“西译”仅是一所起家于“一穷二白”的民办院校,仅靠自身的滚动积累,就以其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演绎了东部的“深圳效率”,奏响了“西部大开发”的胜利进行曲!

“论中国民办大学的态势”与“第二希望工程”新理念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已有157所,不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有1095所,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有近30所,使100多万高考落榜青年圆了大学梦。1999年,在《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办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近来,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取得初步的发展,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另一方面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更多的有识之士正在把探索的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格局初步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正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格局下,适应了不同地区和家庭的教育需求。我国高等教育要发展,就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走“政府为主,多主体参与,共同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等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还将逐步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有力促进高教体制改革;应该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机制;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高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法律,保障办学者的法人地位和合法权益,依法监督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在这次会上,西安翻译培训学院院长丁祖诒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该院办学的成功经验。

如果说,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民学史上,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开创和繁衍了华夏3000年的封建文化到武训兴办的“义学”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民间美德;20世纪中期陶行知推行的“乡村教育”展现了一代教育家“忧国忧民教育救国”的宽阔胸怀,那么,“西译人”以其敏锐的时代感,怀着对千千万万个高考生的不解情结,赋予了世纪之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第二希望工程”的新理念,为振兴新世纪的现代华夏民学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中国青年报》1997年7月1日第4版整版以“丁祖诒和他的‘第二希望工程’”为题,阐述了“救助穷孩子上学是‘希望工程’,上不了大学的千千万万个高考落榜生犹如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里继续深造,他们同样会成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他们同样是我们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这应该是‘第二希望工程’”的丁氏教育新理念。

“第二希望工程”的新理念,激励了被遗忘角落的千万莘莘学子奋发向上的人生斗志;抚慰了独生子女年代千万家长“求学无门”却“望子成龙”殷切期盼的心灵;将纯粹以帮助落榜生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取学历的全国各类自考辅导中心,升华为以培育“四有”人才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民办高教事业;丰富了教育工作者献身民办高等教育无私奉献的政治内涵,为“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的出台作出了历史的铺垫。

1999年底,“西译”的创业者丁祖诒,在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北京民办学校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论中国民办大学的态势”长篇学术论文,引起了全国民办教育界乃至政府职能部门的强烈反响,《中国青年报》等10多家媒体整版全文刊载或转载。

论文以“教育兴则国运旺”、“民学与盛世共生”开篇,抛“强国与弱国仅系国民素质”之“危言”,得“12亿人口的大教育必将民办教育推上历史前台”之“宏论”,就当前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纵观横览地作出“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三大领域”与“西安、北京、上海三大地域”所形成的两个“三足鼎立”和以“西译”为代表的民办大学群体优势,大有使西安成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硅谷”之势的两个论断。

论文以“西译”为例却不以“西译”为囿,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鸟瞰了中华大地汹涌澎湃的民学大潮,界定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由原始积累期向竞相发展期过渡”的历史进程,论文进而涉猎了民办大学长期处于混沌状态的“性质界定”和“产权归属”,抨击了“穷国办大教育短期行为论”、“以扩招拉动内需本末倒置论”、“变管理为扶持的教育立法基点”和“混淆概念的教育产业化提法”等多项时弊,大胆地作出了“不甘沦为公办大学凤尾的民办大学必将向自主办学的国际高等教育格局转化”和“民学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大众教育的生力军”等一系列预言。

“论文”无哗众取宠之媚态,行文简洁明快,不隔靴搔痒,直奔主题,堪称大思路大手笔,是民办高教界的呼号。

独创“复合实用型”教育新模式

在北京召开的三次研讨会上,“西译人”以敏锐的市场需求意识,结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将国际上“通才教育”的构想,演化并推出了自身独创并实践了12年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双专业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教育模式,对普通高校传统的单专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战略性的变革。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杨海波现场高度赞扬了这一模式,并提出:“‘西译’的复合型教育模式值得向全国普通高校推广”。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的人才学专家王通讯,以“绝非偶然的崛起”为题,撰文论述了“西译”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对我国人才开发和使用的重大意义。

“西译”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目前已被全国民办院校和部分普通高校所接受。这一模式铺就了“西译”万名毕业生的绿色就业通道;这一模式赋予“西译”足以与公办高校分享生源的强劲实力。

“全住校全封闭”管理深得人心

在对学生“开放式”创新素质教育的同时,鉴于对民办院校生源总体状况的分析和对中学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对德育教育冲击的忧患,“西译”一反普通高校的常规,大胆地对17000名全日制住校的大学生实行了“全封闭”谢绝走读的严格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不惜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还因硬件及管理力量的大投入加大了民办院校的运行成本。“西译”将“五天”的“校内”管理有效地延伸到双休日的校外,体现了独生子女时期“西译”对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引起了千万家长的热切关注和由衷欢迎。

“西译”独创的管理模式给拥有17000名全日制住校生的“西译”校园带来了井然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化妆、不准染头发、不准谈恋爱、不准进三厅等“十不准”,规范了大学生行为准则,弘扬了校园正气,提高了学习效率;每周28节课的大课时量和住校生得天独厚的早读晚自习为广大学生提高了宝贵的学习时效;百名校卫队员组成的保卫阵容有效地护卫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财产安全。

“西译”办学12年无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西译”以其自身创造的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先后受到西安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文保系统和长安县综治委的三级嘉奖。“西译”管理模式不仅确保了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高度信任,而且为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取之于学用之于学”造就了“西译”之“最”

“西译人”办学12年,累计收入数亿元,却长期实行低工资低福利,勒紧办学者裤带的举措,几乎将全部结余投入了学院的再发展,用以完善学生的教学设施和生活条件。在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前提下,为国家积累了2亿多元的固定资产,真正坚持了“取之于学用之于学”“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西译”把握了正确的办学方向,方促进了“西译”的大发展,确保“西译”摘取了民办高教领域的多项桂冠。

——迄今,“西译”已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大专及本科毕业生,每年推荐率高达98%;在校的全日制住校生达17000人,创造了全国民办大学招生之最、规模之最和推荐之最;

——“西译”自有土地数百亩,买断及自建校舍达20万平方米,率先摆脱了民办院校靠租赁校舍为生的初级办学格局,以积累2亿元校产,实现了全国民办大学中完全靠自我滚动的综合实力之最;

——“西译”的高考“线上生”已近半数,攻读四年制的本科生也已超过半数,在全国民办大学中率先实现了由业余、走读、函授向全日制的过渡,率先实现了由民办院校学制由大专向本科为主体的过渡,率先实现了民办院校生源结构由落榜生向高考线上生的过渡;

——尽管“西译”学子参加“自考”而不惟“自考”,力取学历而不靠学历,几乎将一半的课时投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其它专业和技能课程,尽管“西译”学子必修的自考专业(英语专业)是陕西省历年通过率最低的专业,但“西译”多年来仍以其高质量严管理,实现了历次自考通过率稳居全省外语类院校之首的宏愿。

与同类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相比,民办“西译”的硬件设施也绝非相形见绌。

——“西译”千余台586多媒体微机群不仅在民办院校中独占鳌头;

——“西译”400多间教室全部装有摄像监控和闭路电视卫星转播系统;

——“西译”近4000间学生公寓不仅全部装备暖气系统及校园201卡直拨长途电话,其中4000张床位还在陕西率先实现了“单层隔间带微机桌5件套”的新格局;

——20多座红外听音室和多功能语言实验室、2000KVA大容量双路供电系统和日产2000吨的供水系统、40辆汽车的后勤运输系统、20万册图书1200张阅览座位的图书馆、4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3个足球场等等,其中不少硬件项目虽不足以与公办院校相比,但却为民办院校所罕见。

“西译”已成为20世纪末期中国民办大学的代表,“西译”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民学进军世界的火种。

“西译现象”引来大众聚焦

凭借改革开放国策的东风,“十五大”精神的贯彻,“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西译”从破土到壮大,始终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呵护。他们或参加“西译模式”、“西译现象”和“全面素质教育(西译实例)”高层研讨会,或特邀“西译”共话全国民办教育,或为“西译”题词。

世纪老人冰心在病榻上拉着丁祖诒的手,勉励他为“第二希望工程”奋斗终身,将年轻人美好的希望世世代代延伸下去。

除担任“西译”名誉院长的陕西省省级老领导李连璧、张斌、孙殿奇和周雅光外,在任专程视察“西译”或为“西译”题词的陕西省和西安市四大班子的领导有:省长程安东和副省长姜信真、陈宗兴,省委副书记艾丕善、蔡竹林、范肖梅,省委常委崔林涛(西安市委书记)、张保庆和孙安华,两任省人大主任李溪溥、张勃兴和副主任徐山林,两届省政协主席周雅光、安启元和副主席孙天义、靠山、朱振义、苏明和刘锦才等。

省委书记李建国在“两会”期间与省政协常委丁祖诒院长亲切交谈。

省长程安东不仅在1997年专程视察中为“西译”题词“做社会办学的楷模,培养一代翻译人才”,1999年末又在就高校改革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专门提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劳动力素质的差距,人才的差距。所以,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人才培养极为重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的陕西,比别的省份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任务——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大批建设人才。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教育发展新机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积极进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体制改革试点,逐步实现办学模式多样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机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陕西省民办高校蓬勃兴起,其中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等四所在全国率先迈入万人左右民办大学。西安民办大学的群体优势,今年吸引了28位驻华使节特意前来参观访问‘西译’。”“西译”院长丁祖诒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

1999年5月,28位驻华使节同时专程来陕参观“西译”。他们人人手持一本《中华英才》,要亲眼目睹封面人物丁祖诒创建的、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东方哈佛”的中国民办“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他们为中国西部黄土地上短短12年悄然崛起具有17000人规模的一所“私立大学”感到震惊,他们一个个慷慨激昂要为这所尚处初级阶段的“东方哈佛”添砖加瓦。《中国青年报》等10多家媒体以“世界在这里睁大了眼睛”为题,作了整版报道。

如此众多的领导人、社会名流和驻华使节对民办“西译”情有独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民办教育的深情和对有志青年成才的厚望,反映了中国民学的迅猛发展已引起国际国内的深切关注,同时也标志着“西译”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当代民办大学的佼佼者。

“西译”成为国内外诸多新闻媒体聚焦的热点。“西译”院长丁祖诒成为新闻关注的人物。

中央及香港新闻媒体皆以大篇幅争相报道过“西译”和她的创始人丁祖诒。尤其是《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相继以《西译——坦然面对高校扩招》和《不花国家一分钱,万名学子遍神州》等为题推出的五个头版头条,将“西译”推向大众。

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与陕西电视台及陕西省教委合拍的,我国首部以“西译”及其创始人丁祖诒为原型反映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历程的5集电视连续剧“荒原足迹”,播出了20分钟专题“西译之路”并在“东方时空”栏目中将丁祖诒推为“东方之子”;中国教育电视台年年推出报道“西译”的多集专题;山东卫视在“午夜相伴”栏目中连续两周每天播放对丁祖诒院长的个人采访;凤凰卫视以15分钟专题向世人展示“西译”风采;日本NHK国家电视台亚洲名人栏目对“西译”及其创始人丁祖诒的20分钟专题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午间长书联播节目中推出由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荣获陕西省第6届文学奖的四集纪实广播剧“为了中国的哈佛”,全国各省数十家电台相继转播。“西译”创始人丁祖诒还被《中华英才》和以7种文字发行全世界的《今日中国》选为“封面人物”。

丁祖诒教授以其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卓著贡献,先后被推选为“东方之子”、陕西省政协常委、亚洲名人、中华新闻人物、华人百杰和全国民办高教委代主任。

愿西译为西部开发培养更多的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